致力高新海洋技术,打造智能工程装备,山东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团队2022年获得多项海洋科技奖,取得了丰硕成果。
1、2022年青岛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此前,2022年度青岛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已经结束。青岛市科学技术奖注重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领域,面向科技创新实际,积极助力青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与民生息息相关领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团队刘延俊教授、郭磊副研究员参与的“海底界面层灾害原位动态实时观测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2022年度青岛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该项目瞄准国家海洋强国建设中防灾减灾重大战略需求,抓住海底界面层这一典型地质灾害频发地带作为核心研究内容,攻克了海底多场多相耦合致灾环境精准识别、界面层多灾种灾变过程原位可靠观测以及海底界面层灾害动态预警等技术瓶颈,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界面层灾害原位动态实时观测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有效提升了海底界面层灾害风险的综合评价和预测预警能力。
图1 海底界面层灾害的实时观测系统及原位观测数据
2、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二等奖
4月24日,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在山东青岛举行。由周守为院士担任主任,李家彪院士、李华军院士、蒋兴伟院士、屈强会长担任副主任,共17位来自海洋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现场产生了评审结果,复审通过了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的奖励项目。由我院海洋工程装备团队郭磊副研究员参与的两个项目分别荣获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和二等奖。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碳泄漏探测、监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本项目面向国家双碳战略需求,针对海底水合物富集区碳泄漏机理复杂、探测监测技术不准不成熟、对环境影响认识不足的问题,突破深海流体精准探测、关键界面环境监测核心技术,研发了海洋水合物富集区碳泄漏探测、监测关键设备,率先创建海洋碳泄漏全尺度、多要素的探测、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并开展工程实践和推广应用。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泄漏探测技术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2 自主研制的海洋水合物富集区碳泄漏监测装置
“海床变形滑动灾害原位动态实时观测技术与装备”荣获2022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海洋工程安全中常见的海床变形滑动地质灾害问题深入展开研究,攻克了复杂海底孕灾环境多场信息同步识别、海床变形滑动过程原位可靠观测和海床变形滑动灾害动态预警等技术瓶颈,创新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床变形滑动灾害原位动态实时观测技术与装备,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海域滑坡勘察与观测研究、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等多个区域50余项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保障了国家与地方海洋资源开发过程地质环境安全,显著提升我国海洋工程地质原位观测的技术能力,促进了学科发展与行业进步。
图3 海床变形滑动的地-海-空一体化观测系统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于2011年经科技部登记核准,设立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在海洋工程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重大工程建设和社会公益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从2013年起,协会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直接推荐单位。协会推荐的5个项目分别获得了2014年度、2016年度、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5年度、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整个海洋工程领域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3、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日前,2022年度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我院海洋工程装备团队郭磊副研究员参与的“西南涉重矿区小流域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估、综合整治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二等奖。
该项目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涉重矿区小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以西南涉重矿区小流域重金属污染废弃矿山为抓手,开展系统性、综合性整治工作,结合水土统筹,实现区域的环境改善目标。项目技术应用工程入选全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示范点2个,近三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管理督办的环保整治项目中,本项目开发的矿物废弃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分级风险管控技术在20项工程项目得到应用,有效缓解了土壤资源紧张问题,削减了环境污染风险,保障了周边地区居民的生命和健康,为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带来重大的生态效益。
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是在科技部正式备案的全国性奖项,是一项面向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性奖项,重点奖励在生态环境保护及相关技术服务行业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成果,下设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杰出青年科技奖。其中,科技进步奖聚焦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推广、支撑重点领域发展的成果。
(作者:王程)